麥氏濁度計內置有特定波長的光源發出一束光,穿透待測水樣。這是整個測量過程的起點,為后續的操作提供基礎條件。當光線穿過含有細菌和其他懸浮顆粒的水樣時,會發生散射現象。通過傳感器捕捉這些散亂的光信號,并將它們轉化為電信號進行處理。該設備通常會預先使用BaSO2麥氏濁度標準溶液進行準確標定,采用MCF麥氏濁度單位。然后,將待測樣本的濁度與一系列已知濃度的標準濁度溶液作對比,從而估計出細菌的數量或菌液的濃度。這種基于標準曲線的方法確保了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
麥氏濁度計的使用注意事項:
1.環境控制:測量應在穩定且均勻的光照條件下進行,避免外部光線干擾或背景波動影響精度。此外,實驗室溫濕度也需保持恒定,以防樣品物理狀態改變。
2.定期維護:定期檢查光源亮度是否正常,必要時進行自動調節與重新校準,以保證長期使用的一致性。同時注意清潔比色皿和光學部件,防止殘留物累積導致信號衰減。
3.標準液管理:自制的麥氏標準液需嚴格按配方配制(如1.175 w/v BaCl?·2H?O溶液),劇烈震蕩混勻后避光保存,有效期一般為6個月;過期或出現沉淀的標準液應重新混勻后再用。
4.操作規范性:加樣時避免產生氣泡,以免散射效應異常;每次測量后及時清洗器具,防止交叉污染。對于高濃度樣品,建議先稀釋至合適范圍再測,避免超出線性響應區間。
5.數據解讀謹慎性:由于不同菌種形態差異可能導致相同麥氏值下實際活菌數不一致,因此該數值僅作粗略估算參考,不可直接替代平板計數法等定量方法。